初玛文库

《饮酒(其五)》教案及反思

时间:2023-09-19 12:32

《《饮酒(其五)》教案及反思》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,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!

  教学目标:

  1.知识与能力:了解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;赏析本诗的重要意象和炼字;背诵全诗

  2.过程与方法:诵读涵咏法;批注法

  3.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感悟诗人远离世俗名利,回归自然、田园的人生态度

  教学重难点:赏析本诗的重要意象和炼字

  教学过程:

  一、激趣导入

  钟嵘在《诗品》中称一位诗人为“古今隐逸是人之宗”,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?(陶渊明)

  请结合书上注释1和课外阅读材料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陶渊明。

  名潜,子元亮。东晋诗人。田园诗派鼻祖。

  性嗜酒,好读书,常著文章自娱。不戚戚于贫贱,不汲汲于富贵。《五柳先生传》

  东晋朝纲混乱,社会黑暗,世人向往世外桃源。《桃花源记》

  高风亮节,愤然辞官。——不为五斗米折腰

  今天,我们要学的就是他的《饮酒》。请人来黑板写一下酒字。

  二、读诗韵

  自由朗读本诗。从句数、押韵、对仗思考本诗是近体诗还是古体诗。

  为古体诗:近体诗形成以前,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,也称古诗、古风。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,不拘对仗、平仄。押韵宽,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,一般都是隔句押韵,韵脚可平可仄,亦可换韵。篇幅长短不限。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、五言、六言、七言体,也可杂用长短句,随意变化,为杂言体。

  找出本诗的韵脚(an),自由读一读。

  请男、女两位同学各朗读一遍,其他同学在书本划分本诗节奏。然后一位同学上台划分。

  有可能有疑问的地方:1.何。则进行释义:怎么,为什么,突出疑问语气,故单独划分。并指导疑问语气的朗读,学生读,师范读,全体读。2.相与。释义:一起。故划分时不能分开。

  展示全诗节奏:齐读感韵味。

  结庐/在/人境,而无/车马/喧。

  问君/何/能尔?心远/地/自偏。

  采菊/东篱/下,悠然/见/南山。

  山气/日夕/佳,飞鸟/相与/还。

  此中/有/真意,欲辨/已/忘言。

  三、品味悠然

  本诗的感情基调可以用诗中哪一个词来概括?(悠然)

  自由读全诗,找出蕴含“悠然”之意的词、句或意象,思考你从中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,并仿照示例进行批注。可以同桌之间交流讨论。

  示例:我发现“庐”和“篱”中蕴含着作者的悠然之意。“庐”是简陋的房屋,“篱”是田园农家常见的篱笆。从中我感受到了安于田园简朴生活的陶渊明。

  答案预设: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。是一句自问自答。因为心远离尘世的喧嚣,所以即使身处闹市,也觉得是置身在幽静偏僻之所。从中我感受到了内心安宁,自得与田园隐居生活的陶渊明。请同学再读这种自得之意。

  菊运用了象征手法,通过“待到秋来九月八,我花开后百花杀。”“暗暗淡淡紫,融融冶冶黄。”“宁可枝头抱香死,何曾吹落北风中。”这样的诗句,可以看出菊的品性暗合了陶渊明的心性,是他的精神寄托之一。从中我感受到了一个“与世无争,自然朴素,坚贞高洁”的陶渊明。

  同样运用象征手法的意象在本诗中还有吗?(飞鸟)读一下描写飞鸟的句子,你能生动地描述这幅美妙的画面吗?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,雾气峰间缭绕,飞鸟与我结伴而还。飞鸟象征着在官场闯荡多年的,终回归田园的陶渊明。这里可以看出一个远离名利纷争,心灵如飞鸟自由自在的陶渊明。

  “悠然见南山”。引导分析炼字:悠然望南山好还是见南山好。见是看见的意思,望是远眺,前者是无意间看见,后者是主动寻求、刻意去看,体现的心境不同。前者自由自在,随心所欲,是似真似幻的酒后之境,别有一番潇洒。后者显得刻板拘谨。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寄情田园、寄情诗酒,获得心灵解脱的陶渊明。

  教师总结“炼字”题答题方法:1.字义不同 2.作者情感、情绪的不同

  四、读真意

  再分组读全诗,读出悠然,并说说你读懂陶渊明心中的真意了吗?

  生轮流说。

  师总结:·远离官场,回归田园;·远离世俗名利,回归自然。

  五、课外名句欣赏

  不戚戚于贫贱,不汲汲于富贵。

  不为贫贱而忧伤,不匆忙追求富贵。

  刑天舞干戚,猛志固常在。

  刑天失败仍挥舞盾斧,勇猛的斗志始终存在。

  少无适俗韵,性本爱丘山。

  年少时就没有随俗的气韵,天性是热爱自然。

  死去何所道,托体同山阿。

  人死后还有什么好说的呢,把身体托付给大自然罢了。

  奇文共欣赏,疑义相与析。

  优秀的文章大家共同欣赏,遇到不同观点一起讨论分析。

  板书设计:

  远离官场 回归田园

  远离世俗名利 回归自然

  悠然 真意

  ( 象征,炼字 )

  教学反思:

  诗歌教学重在朗读,但是实际上课中没有把握诗歌这一文体的教学特征,朗读不够,形式也较单一,没有通过读去领悟各种复杂情感。也导致了后面一句句分析有些割裂。

  时间把控度不够,前面回顾近体诗、古体诗的特点花费了太多时间,导致后面读得不够,学生思考得也还不够透彻。

《饮酒(其五)》教案及反思这篇文章共5923字。